Skip to main content

池泉及瀑布的基礎

池泉的作用和建造方法

日本的園林文化始於池泉

正如已經在第一章介紹過的,日本自古就有「園林 = 池泉」的說法,所以,日本園林文化是以池泉為中心展開的。對於生活在四面環海的島國的日本人來說,大海既賦予了他們大自然的恩惠,同時也帶來了以佛教為首的各種大陸文化,有時還會帶來沉船的恐懼。因此,自古日本人就相信大海中有超越人類智慧的神靈的存在。造園在當時也被認為是代替神靈創世的象徵,所以當時的掌權者在園林裡建造象徵大海的池泉,以提升自身的權威。因此,日本園林一直以池泉為主得到發展,直至室町時代。

池泉的調節池和治水作用

從飛鳥(あすか)・奈良時代起,日本園林的水池就是從流經附近的河水和泉水引流建造而成的。所以,園林的水池也恰好承擔了調節池的作用。所謂調節池,即在發生局部地區短時暴雨時,通過對河水分流,短時蓄水,以實現防洪的水池。在京都,有鴨川(かもがわ)、桂川(かつらがわ)、宇治川(うじがわ)、高野川(たかのがわ)等多條河流,這些建造於平安時代的水池一直保護著京都,使之不受洪澇之害。之後,建造於江戶時代的池泉就開始有明顯的調節池功能。例如,桂離宮(かつらりきゅう)東側緊鄰桂川,從桂川引水造泉,使其具有調節池的作用。原本桂所在的區域就是一個多水災的地方,所以桂離宮的古書院、中書院和新御殿都建為高床式,以防桂川河水泛濫。

另外,桂離宮的東側一帶是竹林,將長於邊界上的野生竹子折彎後編成的銀閣寺垣(竹籬牆),沿桂川堤壩綿延200多米。據說,竹籬牆可以在桂川河水泛濫時起到緩解水勢的作用。在江戶時代,以江戶為首,在各地都建造了擁有大型池泉的大名庭園。此時,治水技術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因當時流傳「治得水者方可治天下」,所以凡為政者都積極推進治水事業。

據說,過去在江戶城曾有大小千余個大名庭園,集中分布在以現在的皇宮為中心的城市中心地區。當時的庭園中的水池主要是從隅田川(すみだがわ)、神田川(かんだがわ)和日本橋川(にほんばしがわ)等河流處引水建造而成的,在河水上漲時,很好地發揮了調節池的作用。在現代,將調節池作為庭園配備,向居民開放的情況也很常見。園林不僅有觀賞價值,也承擔著治水的重要作用。

過去用較厚的黏土層造池

在過去的日本園林中,園林建造師用黏土造池。即先在池底鋪滿50厘米厚的黏土,再在黏土層上鋪滿沙礫和碎石。造池最重要的是絕對不能漏水。所以,為了防止漏水,必須使用大量黏土,而且這是一項極費人力的工作。當時應該利用了人海戰術,投入大量的匠人進行造池。即使是現在,小型水池的建造有時也會採取和過去一樣用黏土造池的方法。

現在主要使用混凝土造池

現在,正式的園林水池都是由混凝土製作而成的。但水池仍需要自然情趣,所以必須輔以護岸石等的造景。在這種情況下,過去會根據水池的形狀挖坑放置護岸石,然後在水池底部和側面嵌入混凝土。但用這種方法建造水池時,石頭和混凝土之間的接縫處總會漏水,所以開始普遍使用「袋打」(ふくろうち)的造池方法。所謂「袋打」,即事先按照水池的大小用混凝土製作一個水槽,然後再在水槽內部組合放置護岸石的造池方法。

用更方便的防水布造池

更簡單的方法是使用防水布進行造池。這種方法較多用於小型水池,在池底使用聚氯乙烯樹脂和橡膠製成的防水布。近年來,在學校和一些地區大力推行的生物生境營造也較多使用防水布。可以按照水池的形狀和大小,將防水布進行折疊、彎曲,或用剪刀剪成需要的大小,再用專用黏著劑黏合使用,所以可以製造各種各樣的水池。但即使用防水布也要表現自然景致,所以通過在池邊護岸放置岩石或栽植花草,使其和園林融為一體。

保證水源和循環過濾的方法

在現代的小型園林中,只有水源非常充足的情況下,才可以自由使用河水、泉水和地下水等,所以在造池時,同時使用雨水和自來水。在家裡的庭園中也可以使用的最簡單的方法是,將雨水儲存在蓄水池中,在蓄水池中放入沙礫(以竹炭等為宜)進行淨化,用管道注入池中。

另外,雖然要保持水池乾淨清澈的狀態,但如果水池內有魚等生物的話,排泄物和魚食等會沉積在池底。因此,在正式的園林水池中,會通過使用循環過濾裝置不斷更換池水,保持池水的流動性。

忠於自然的園林溪流

水,無色亦無形。但園林中的水會展現出各種形態。既細膩,又豪放,時而安靜,時而汹湧。溪水展現的是水清新的一面,瀑布展現的是水活潑的一面。在平安時代的寢殿式園林中,有被稱為「遣水」(やりみず)的涓涓細流,溪水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最快的發展。所謂遣水,即從屋外的噴泉引水,經過遊廊,注入池中。另外,平安時代的貴族們在舉行宴會時,會讓水流過時挖的土坑來製造溪流,享受其風雅情趣。

《作庭記》中記述的溪流造法

著於平安時代末期的造園專書《作庭記》中,關於「遣水」(即溪流)記述有如下的內容:「遣水分為兩種,一種是山間急流,一種是平原緩流。就山間急流來說,書中有這樣的記述,『遣水稱谷川樣者,其形猶似湍流激水出於山谷間』,為了表現這種景象,另記述有置石的方法。石頭在表現溪水和瀑布的跳躍感上承擔了重要作用。」

:::info遣水 平安時代的寢殿式園林中的水流設計,從噴泉引水,流經遊廊,注入池中,常在貴族宴會時製造溪流。 :::

置於水下的石頭稱為「底石」(そこいし),分

流的石頭稱為「水切石」(みずきりいし),支撐大塊護岸石的石頭稱為「潔石」(きよいし),置於兩岸縮小水流寬度從而形成淺灘的石頭稱為「橫石」(よこいし),在水下使水流向上涌起的石頭稱為「水越石」(みずごえいし)。這些石頭因使用方法不同作用也各不相同。書中解釋道,「表現上游湍急的水流時,在池底鋪放卵石等粗石;表現相對緩慢的中游水流時,在池底鋪放沙礫等細石;下游則鋪放沙子大小的細石。像這樣,從上游到下游,通過放置石頭的由大到小的變化,來表現溪流不同的狀態。」

瀑布的造景方法

山中必有急流,有急流處必有瀑布。在日本有很多美如繪畫的瀑布,如日光市的華嚴瀑布(けごんのたき)、那智勝浦的那智瀑布(なちのたき)、神戶的布引瀑布(ぬのびきのたき)等。在京都近郊的山邊,也有很多景致優美的瀑布,從平安時代起,王公貴族們將瀑布之美作為園林的主景構成來表現。當時的瀑布,自然不像現在可以利用水泵使水量循環使用,而是利用自然水利製作而成。因此,位於地勢平坦的平安京城內的園林瀑布的落差最多也只有一兩米。

為了在有限的高度內表現泻於山谷間的自然瀑布的動感,當時的人們研究出了多種多樣的瀑布建造方法。

《作庭記》中的瀑布形式

在《作庭記》中,有一章節題為「立瀧次第」(りゅうりゅうじだい),在這一章節中,細致入微地就瀑布疊石的構成和瀑布落式的各種形態等進行了說明。其中,瀑布的落式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類:

  • 向落:雙股相向瀑布,同形規整而落。
  • 片落:於瀑潭處置石,若水偏左落下,則向左偏置受水之前石,使水沫飛濺,轉向右側偏落。
  • 傳落:流水順石襞(しんか)接傳而下。
  • 離落:置立面上棱角前突之水落石,使水急流飛污,高壁懸落而下。
  • 棱落:瀑布水落面向旁稍側,令正向可見其瀑布之側棱。
  • 布落:置立表面平滑之水落石,令其緩流而下,看似晒布狀。
  • 絲落:築立石面上端棱角紛起之水落石,水經其上,眾條分流,成絲絲落水,持續而下。
  • 重落:水落石呈二重、三重疊立,依瀑布之高度,令其成數重疊落。

役石決定瀑布形式

在瀑布石組中,自古就有如圖所示的各種役石。根據置石方式的不同,所建造出的瀑布形式也不同,由此可營造出獨特的園林景觀。

:::info役石 瀑布石組中的重要構石,用於決定瀑布形態,如水落石、瀧添石、童子石、受水石、分波石、分水石、回葉石等。 :::

  • 水落石:瀑布石組中最重要的構石,置於瀑布口。
  • 瀧添石:置於水落石兩側的配石,通過改變瀑布口的形狀大小,為瀑布形狀賦予變化,又被稱為守護石、不動石和胁石。
  • 童子石:置於瀧添石旁的配石。
  • 受水石:置於瀑潭處的配石,用以欣賞跳波濺瀑和落水之聲。
  • 分波石:置於瀑布口的配石,用以分流。
  • 分水石:置於瀑潭附近和細流處,用以分流。
  • 回葉石:置於距瀑潭稍遠的溪流淺處的平滑配石,使水流跳動、形成波浪。置此石的目的是欣賞落葉翻滾沉浮的情趣。

在這些役石中,必須用到的是水落石。瀑布的形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此石,再於兩側放置瀧添石,瀑布石組最少由這三塊石頭構成。其他的役石可以用於建造更加豐富的瀑布形式,根據役石的組合方式,也可以建造出兩段瀑布、三段瀑布。

在計算寬度、深度和置石的基礎上建造溪流

過去,在建造溪流時,為了在有限的空間內給人以美的享受,從計劃階段開始,就要決定好溪流的路線、溪流的寬度、深度及坡度,而且要對以何種方式表現提岸和溪流的形態,進行深思熟慮後,再開始溪流的建造。

:::info溪流寬度 溪流的寬度依園林大小而定,以1米左右為宜,最寬為1.5米至2米。 :::

溪流的寬度依園林大小而定,以1米左右為宜,最寬為1.5米至2米。當然,基本的是要忠實於自然河川的形成規律,寬度從上游至下游逐漸變寬。深度為5厘米至10厘米的溪流可以沒有阻礙地不斷向前流動。另外,大部分住宅用地都是平地,必須在溪流上流堆土製造高度差。

關於溪流的配石,氣勢是關鍵。尤其要避免石頭間的氣勢相互衝突,不然就會造成溪流景觀的不連貫。溪流自身的氣勢與自上而下的水流流向一致,配石時要注意,不能與溪流流向相逆,也不能阻斷水流。

為什麼沒有噴泉?

在金澤的兼六園(けんろくえん)內,有日本最早的噴泉。它建於幕府末期的1861年,當時是為了將水噴至金澤城外的城郭處而建造的實驗泉。西方自古就有噴泉,特別是在14世紀的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造的園林中,人們在噴泉的設計上花了很多功夫,噴泉也被稱讚為「水中之花」。在日本,噴泉現在作為公園的水景設施之一已經很普遍了,但在園林的世界裡幾乎從來沒有出現過。自古以來,日本園林的建造都師法自然。園林中的水景,即溪流、瀑布和從竹筧中流出的細流。至於噴泉這種從下向上引水的違反自然規律的水景設施,可能從來就沒有想過吧。

日本最早的兼六園的噴泉,是利用石製管道從頂部的霞池(かすみいけ)引水,利用與水池間的高度差向上噴水。所以,噴泉的高度和霞池的水面高度相同,一般保持在3.5米左右。因其完全沒有使用水泵,沒有違反自然,而只利用了自然的水利,所以可以稱之為符合日本園林的噴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