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日本園林的基本樣式

池泉園(林)

池泉是大海的象徵

在日本,過去將園林叫做「山水」或「林泉」等。在枯山水出現之前,園林裡必須有水的存在,說「園林=池泉」也不為過。日本園林中水池的起源是在古代神社內可以看到的供奉海神用的神池和神島,從飛鳥(あすか)時代起就被作為海的象徵沿用至今。飛鳥時代園林中水池的形狀是規則的方形,隨著奈良(なら)、平安(へいあん)時代的到來,水際線形逐漸變成了柔和的曲線。另外,水池的護岸和中島也被用於表現海景,水池的結構逐漸複雜。

從泛舟欣賞到漫步欣賞

日本園林的池泉可分為池泉舟遊式、池泉觀賞式、池泉回遊式三種。寝殿造園林是供貴族們乘龍頭鷁首(りゅうとうげきしゅ)游船、吟詩奏樂的池泉舟遊式園林。京都(きょうと)神泉苑和嵯峨院遺址大澤池等都是這個時代有名的代表作。

從平安時代後期到鎌倉(かまくら)時代,出現了淨土式園林,在保留池泉舟遊式特徵的基礎上,逐漸發展為在池邊漫步欣賞的池泉回遊式和從室內向外觀賞的池泉觀賞式園林。代表作有宇治(うじ)的平等院、岩手縣(いわてけん)平泉(ひらいずみ)的毛越寺(もうつうじ)和京都的西芳寺(さいほうじ)、天龍寺(てんりゅうじ)、金閣寺(きんかくじ)等。

從室町(むろまち)時代後期開始,園林和水池的面積都逐漸變小,坐在室內觀賞的坐觀式池泉園成為主流。水池的規模急劇減小,觀賞者可以將整個水池盡收眼底。

回遊式園林真正得以發展是從桃山(ももやま)時代的露地(茶庭)開始的。事實上,在此之前,人們主動在園林內步行觀賞的情況並不多見。著名的園林桂離宮(かつらりきゅう)可以說是由幾個茶庭組合而成的園林。

到了江戶(えど)時代,日本全國以江戶為中心開始大量建造規模龐大的大名庭園。小石川後樂園(こいしかわこうらくえん)、六義園(りくぎえん)、金澤兼六園(かなざわけんろくえん)、岡山後樂園(おかやまこうらくえん)、高松栗林公園(たかまつりつりんこうえん)等大名庭園都是池泉回遊式園林的集中體現。

園林中有大面積的池泉,水池周圍設置假山和樹叢,池上架設拱橋,觀賞者則沿園路欣賞景觀。這種風格可以說就像現在的主題公園一樣。

  • 平安時代後期代表作之岩手縣毛越寺的淨土式園林
  • 京都府嵯峨院遺跡大澤池的池泉舟遊式園林
  • 由茶室和水池構成的京都府桂離宮
  • 作為大規模的大名庭園被建造而成的東京都六義園

:::info注

  • 中島:水池中設置的最大的島嶼。
  • 龍頭鷁首游船:日本平安時代貴族的游船。兩艘成對,一艘船頭上有龍頭雕刻,另一艘船頭上有想象中的水鳥(鷁(げき))的雕刻。在庭院的水池上浮游,有樂工吹奏音樂。
  • 大名庭園:大名(藩主(はんしゅ))築造的日本園林,是以水池和假山為主的池泉回遊式園林。 :::

枯山水

室町時代以前的枯山水

“於無池無遣水之處立石,號曰枯山水”,這句話出自平安時代後期的造園專著《作庭記》。這本書是日本最早記述造園之術的書籍,作者橘俊綱(たちばな としつな)。在這本書中第一次出現了「枯山水」一詞,傳說《作庭記》中出現的「枯山水」曾被念作「こせんずい」、「かれせんずい」和「からせんずい」等。但這裡的「枯山水」和我們現在所認為的枯山水實質有些許不同。當時,把在沒有池泉和溪流等無水的地方、為表現自然景觀而設置的石組稱作「枯山水」。西芳寺始建於鎌倉時代,形成於南北朝(なんぼくちょう)時代,以苔寺(こけでら)著稱,位於其北部的洪隱山枯瀑布石組是典型實例之一。枯瀑布石組是不用水來表現山水的景觀,在「枯山水」已被規範化的室町時代,它可以說是真正的「枯山水」的原型。

隨禪宗盛行而被確立的枯山水樣式

我們印象中的枯山水是不用水來表現大海和溪谷等大自然景觀的園林。在禪宗思想盛行的鎌倉時代後期,深受此影響的枯山水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到室町時代中期,枯山水樣式被確立下來。其中,京都的龍安寺(りょうあんじ)和大德寺(だいとくじ)塔頭(たっちゅう)大仙院(だいせんいん)最為著名,它們已經遠遠超越了園林這一概念,也可以說成為了一種抽象藝術。

原本禪宗的修行應該在深山幽谷的大自然中進行,但如果將寺院建在遠離深山的市井之地,則這種環境就不利於修行。因此,就在隔扇和掛軸上畫出深山幽谷的景色,也就是所說的水墨山水畫。

當然,坐在方丈(ほうじょう)中觀賞園林時,也需要這樣深奧微妙、回味無窮的景觀。正如作為媒介禪觀環境空間的水墨畫、在極其有限的紙張上描繪出宏偉的景觀一樣,枯山水也在極其有限的空間內利用石頭和砂礫、苔蘚和刈込(修剪植物/型木),以抽象手法表現大自然,追求一種更接近理想的世界。這種園林設計只有專心思惟、感性豐富的禪僧才能做到吧。

京都在應仁(おうにん)之亂(1467—1477年)以後,社會動蕩、經濟蕭條,很難再建造大規模的池泉庭園。這個也是枯山水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樣將不利條件轉化為有利條件,枯山水不使用水,反而使人們意識到了大海和溪谷等這些水的存在。與詩歌雅樂一樣,枯山水正是從這種品味餘韻的日本文化裡產生的造型藝術。

表現水的砂紋美學

在枯山水中,象徵水的存在的是砂,表現水的靈動的是砂紋。大海的漣

漪和波濤、漩渦、流水、水面的波紋等都是通過砂紋來表現的。

砂紋的描繪,使原本靜止的園林靈動起來。通過賦予單調的砂子表面的陰影的變化,更加明確了每塊石頭的意義和作用。有的石頭輕輕地撥開海浪;有的石頭靜靜地暈開波紋;有的石頭歡快地翻騰著水流。砂紋凸顯了石頭的作用,營造出富於變化的景觀。

砂紋的描繪是一項重要工作

描繪砂紋是從何時、以什麼樣的目的來開始的,至今還不能確定。先是為了調整清掃後的砂子的美觀,之後一步步升華成為美麗的紋路。可以說它的出現是有其必然性的。因此,砂紋又被稱為「帚痕」。

砂紋的美麗紋路和情趣自不必說,它也是庭園保持美觀的見證。一點兒小小的垃圾和落葉都會破壞砂紋的紋路,刮風下雨也會破壞砂紋的形狀。枯山水園林所在的大多數寺院每天都會用心清掃,在清掃完成後也會整理砂紋的形狀,將其視為一項重要工作。

砂礫也有種類和使用方法之分

枯山水所使用的砂礫,過去是京都產的花崗岩碎石「白川石(しらかわいし)」,由於現在已經禁止開採,所以就用其他可以開採到的白色花崗岩碎石代替。雖然如此,卻營造不出「白川石」的優美和獨特質感。

另外,還有一些其他的砂礫,例如,鏽石花崗岩礫,因鐵含量高會自然顯現出鐵鏽;過濾河底砂石的細礫等,因這些砂礫顏色較深,可以營造出沉靜的氣氛,所以較常用於下一節即將出現的露地(茶庭)等。

:::info注

  • 遺水:就字面意思而言,「遣」在此有「用」「安排」等意。類似於「遣詞造句」的用法,在此為於庭上「遣水作溪」的意思。
  • 枯山水:於庭上表現自然山水景觀時,抽去了水這一要素,其本質及關鍵在於無水。
  • 塔頭:在禪宗,指開山祖師塔之所在。高僧入寂時,弟子因仰其遺德,不忍驟離塔頭,遂住於一新設之小屋,稱塔頭支院。至後世,尤以日本,指本寺所屬且為本寺境內之寺院,亦稱為塔頭。
  • 方丈:意為「一丈見方」,禪宗寺院的住持、長老的居所、居室。
  • 思惟:佛教用語,思考事物的本質。 :::

露地

延續至今的日本文化根基——茶道

日本園林所獨具的富有深度而微妙的世界觀是在其他園林中所欣賞不到的。對這種世界觀產生影響的,一是禪宗,二是茶道。

禪宗創造了前文所述的枯山水,茶道則創造了茶庭。如今,茶庭作為日式園林樣式之一已經根深蒂固並得到普及。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話,蹲踞(つくばい)、石燈籠(いしどうろう)、飛石(とびいし)和數石(すうせき)等重要元素可以說是始於茶庭。

16世紀後半葉,豐臣秀吉(とよとみ ひでよし)掌握政權的桃山時代僅有二十餘年。但就在這二十餘年的時間裡,和歌、連歌、建築、繪畫、雕刻工藝和園林等各種各具特點的藝術和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茶道則構建了貫穿這些涉及文化和藝術全部本質的一種理念,它始於田珠光(でん じゅこう),由武野紹鷗(たけの じょうおう)確立,發展、集大成於千利休(せんの りきゅう)。所謂茶道,就是生火,燒水,品茶的行為。但就在喝一碗茶這一最簡單純粹的行為中,卻濃縮了茶人的自然觀、藝術觀、生活觀的全部內容。

從「路地」發展為「露地」

茶庭又被叫做「露地」,是指「在去往茶室的路上所經過的庭院」。室町時代初期,表示茶庭的文字是「路地」,單指到茶室去的小路。到了千利休生活的時代,茶道受禪宗影響,加強了尋求佛道的精神,茶庭的結構也隨之變得複雜起來。

正如又被稱作「市中之隱」「世外之道」或「山居之體」一樣,對於茶道而言,雖處於鬧市之中,卻需要一塊與日常生活隔絕的幽靜封閉的空間。

通過設置飛石,來規範客人從茶庭入口到茶室的行進路線;通過設置蹲踞,來淨化身心;通過設置石燈籠,來為夜間的茶會照明,這些整體上都表現了以「侘」「寂」為基調的深山幽谷的景觀。

自此,茶庭從「路地」昇華為更深層次的「露地」。據《法華經譬喻品》記載,所謂「露地」,比喻的是「脫離三界痛苦之境」。就園林來說,意味著「草庵寂寞之境」。另外,「露地」也有「露出地面」的意思。

茶庭被用作獨立的空間

當人們開始正式地舉行越來越多的茶會時,茶庭的作用也被重視起來,其結構也逐漸變成了二重露地的複雜樣式。

二重露地以茶庭的方格竹籬為界,分為內露地和外露地,其中表千家(おもてせんけ)茶庭和里千家(うらせんけ)茶庭最具代表性,是結構最完整、最正式的茶庭。

以往大多數園林都是以坐觀為目的而建的。茶庭則與此相反,可以說為了讓人專心於茶事,將茶庭與茶室內部完全隔開是茶庭的主要特徵。

茶庭中各具意義的佈置和其使用方法

被邀請來參加茶會的客人首先在「寄付(よりつき)」(門口等待室)換好衣服,然後在旁邊的「待合(まちあい)」(等待室)等待,等所有的客人在待合聚齊後,來到「外腰掛(そとこしがけ)」(休息室)等待「迎付(むかえつけ)」(與茶庭主人會面寒暄)。「迎付」在隔離內露地和外露地的中門進行。

主人站在中門的內露地一側的「亭主石(ていしゅいし)」上,正客(茶會中坐在最上座的客人)站在中門的外露地一側的「正客石(しょうきゃくいし)」上,其他客人跟在正客身後。眾人默默行禮,結束「迎付」。

之後,客人進到內露地,按序在蹲踞洗手漱口,淨化身心。按慣例,在進入茶室前,客人一般會站在稱為「額見石(がくみいし)」的大石塊上瞻仰茶室的匾額和砂雪隱(ささえいん)。

在入座時,從正客開始,按序跨過躏口(にじりぐち)附近的「乘石(のりいし)」、「落石(おちいし)」和「踏石(ふみいし)」後,由躏口進入茶室。

在前場和後場之間(茶會分前、後兩場,稱為「初座」和「後座」),有被稱為「中立(なかだち)」的休息時間,此時可回到茶庭中,在「內腰掛(うちこしがけ)」(休息室)裡休息。在內露地附近設有「鐘聞石(かねききいし)」(聽鐘石),茶室主人準備好「後座」後,會鳴鐘示意,客人會在鐘聞石上聆聽鐘聲。

在茶庭內,自入口至茶室有一段園路,由飛石、敷石(しきいし)和延段(のべだん)構成。通常,不論茶庭面積大小,都要盡可能延長園路,而不採取兩點直線式的園路路線。另外,如果在途中看到系著十字結的守關石(もりいし),則表示「止步」,不可以再繼續前行。

展現茶庭清淨的砂雪隱和塵穴

砂雪隱,即茶庭內設置的廁所。又被稱為「飾雪隱」,實際上並不使用。茶人用心清掃、保持乾淨的砂雪隱是茶庭清淨的體現。

另外,與砂雪隱一樣,塵穴是表現茶庭的清淨和對茶道的鑽研。其設置的目的原本是在來客之前用塵箸(ちりばし)拾起落葉和塵垢等,並暫時收集於塵穴中,但實際上並不使用。

塵穴通常被置於茶室的躏口附近的房檐內、「腰掛」和「待合」附近,或者砂雪隱的內部,形狀或方或圓,深30厘米。其穴口處放置俯瞰石(ふかんいし),俯瞰石邊立有竹筷。

茶會之日,塵穴中放入浸過水的櫟、日本扁柏和花柏等植物的嫩葉,再插入竹筷,這些都是茶庭清淨的見證。

:::info千利休所傳達的真正的茶庭

茶人認為應該如何打掃茶庭呢?我們可以從下面這則利休的故事中窺探一二。

某個秋日,利休看著自己的兒子(入贅女婿)少庵(しょうあん)正在打掃茶庭和清理水池,等打掃完成後,利休對兒子說:「還不夠」,命令他再打掃一遍。

於是,少庵又花了一個小時重新打掃,最後筋疲力盡地對利休說:「父親大人,已經沒有可以打掃的地方了,飛石也洗了三遍,石燈籠和樹叢地澆了足夠的水,苔蘚也很青翠,地上沒有一根樹枝和一片落葉」。

利休聽完後訓斥少庵道:「年輕人,茶庭可不是這樣打掃的。」說完親自走到茶庭中,晃動一枝楓樹枝,將紅葉散落在地上。散落一地的紅葉著實很美,但卻絲毫不會讓人感覺到是刻意所為。利休所追求的並不是單純的清淨,而是營造出應景的自然之美。 :::

明治神宮

從原宿很近,以年輕人潮流發源地聞名的這個地區,可以看到明治神宮內的「人工森林」。這片「人工森林」綠意盎然,樹木茂盛,甚至在白天也顯得幽暗。然而,當聽說這片森林實際上是人工建造的時候,可能一時間難以置信。

明治神宮的「人工森林」是在約100年前的大正時代(たいしょうじだい)初期開始造林的。當時,為了與供奉明治天皇的明治神宮相配,進行了這一造林工程。當時被譽為「公園之父」的日比谷公園(ひびやこうえん)的設計者本多靜六(ほんだ せいろく)、本鄉高德(ほんごう こうとく)、以及被稱為「造園學之父」的上原敬二(うえはら けいじ)三位巨匠聚集一堂,以「在接近原生林的狀態下創造一片永續存在的森林」為理念,進行了植樹。他們詳細研究了原生樹的移植,確保了樹種的多樣性,以實現「永遠的森林」這一目標。

造林之初,這片土地還是一片荒地。人們用了五年的時間,從各地募集到超過十萬棵樹木並種植了它們。當時的植林主要以松樹(まつ)為中心,種植了生長較快的檜木(ひのき)和杉(すぎ)、冷杉(もみ)等針葉樹,並在這些樹木下方種植了未來將成為主要樹種的栲(かし)和樟(くす)等常綠闊葉樹,這是第一階段的植林。

第二階段主要種植檜木和杉等針葉樹。第三階段則是以栲、杉和冷杉等常綠闊葉樹為主體,其中混植了檜木和杉。第四階段形成了以栲、杉、冷杉等為主的頂極林,開始了第二代樹木的植林,通過世代交替,最終完成了造林計劃。

根據當時的計劃,「人工森林」的實現需要100年的時間。儘管現在距離計劃時間稍早一些,但明治神宮的森林已經完美達成了「永遠的森林」這一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