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園林的基本樣式
池泉園(林)
池泉是大海的象徵
在日本,過去將園林叫做「山水」或「林泉」等。在枯山水出現之前,園林裡必須有水的存在,說「園林=池泉」也不為過。日本園林中水池的起源是在古代神社內可以看到的供奉海神用的神池和神島,從飛鳥(あすか)時代起就被作為海的象徵沿用至今。飛鳥時代園林中水池的形狀是規則的方形,隨著奈良(なら)、平安(へいあん)時代的到來,水際線形逐漸變成了柔和的曲線。另外,水池的護岸和中島也被用於表現海景,水池的結構逐漸複雜。
從泛舟欣賞到漫步欣賞
日本園林的池泉可分為池泉舟遊式、池泉觀賞式、池泉回遊式三種。寝殿造園林是供貴族們乘龍頭鷁首(りゅうとうげきしゅ)游船、吟詩奏樂的池泉舟遊式園林。京都(きょうと)神泉苑和嵯峨院遺址大澤池等都是這個時代有名的代表作。
從平安時代後期到鎌倉(かまくら)時代,出現了淨土式園林,在保留池泉舟遊式特徵的基礎上,逐漸發展為在池邊漫步欣賞的池泉回遊式和從室內向外觀賞的池泉觀賞式園林。代表作有宇治(うじ)的平等院、岩手縣(いわてけん)平泉(ひらいずみ)的毛越寺(もうつうじ)和京都的西芳寺(さいほうじ)、天龍寺(てんりゅうじ)、金閣寺(きんかくじ)等。
從室町(むろまち)時代後期開始,園林和水池的面積都逐漸變小,坐在室內觀賞的坐觀式池泉園成為主流。水池的規模急劇減小,觀賞者可以將整個水池盡收眼底。
回遊式園林真正得以發展是從桃山(ももやま)時代的露地(茶庭)開始的。事實上,在此之前,人們主動在園林內步行觀賞的情況並不多見。著名的園林桂離宮(かつらりきゅう)可以說是由幾個茶庭組合而成的園林。
到了江戶(えど)時代,日本全國以江戶為中心開始大量建造規模龐大的大名庭園。小石川後樂園(こいしかわこうらくえん)、六義園(りくぎえん)、金澤兼六園(かなざわけんろくえん)、岡山後樂園(おかやまこうらくえん)、高松栗林公園(たかまつりつりんこうえん)等大名庭園都是池泉回遊式園林的集中體現。
園林中有大面積的池泉,水池周圍設置假山和樹叢,池上架設拱橋,觀賞者則沿園路欣賞 景觀。這種風格可以說就像現在的主題公園一樣。
- 平安時代後期代表作之岩手縣毛越寺的淨土式園林
- 京都府嵯峨院遺跡大澤池的池泉舟遊式園林
- 由茶室和水池構成的京都府桂離宮
- 作為大規模的大名庭園被建造而成的東京都六義園
:::info注
- 中島:水池中設置的最大的島嶼。
- 龍頭鷁首游船:日本平安時代貴族的游船。兩艘成對,一艘船頭上有龍頭雕刻,另一艘船頭上有想象中的水鳥(鷁(げき))的雕刻。在庭院的水池上浮游,有樂工吹奏音樂。
- 大名庭園:大名(藩主(はんしゅ))築造的日本園林,是以水池和假山為主的池泉回遊式園林。 :::
枯山水
室町時代以前的枯山水
“於無池無遣水之處立石,號曰枯山水”,這句話出自平安時代後期的造園專著《作庭記》。這本書是日本最早記述造園之術的書籍,作者橘俊綱(たちばな としつな)。在這本書中第一次出現了「枯山水」一詞,傳說《作庭記》中出現的「枯山水」曾被念作「こせんずい」、「かれせんずい」和「からせんずい」等。但這裡的「枯山水」和我們現在所認為的枯山水實質有些許不同。當時,把在沒有池泉和溪流等無水的地方、為表現自然景觀而設置的石 組稱作「枯山水」。西芳寺始建於鎌倉時代,形成於南北朝(なんぼくちょう)時代,以苔寺(こけでら)著稱,位於其北部的洪隱山枯瀑布石組是典型實例之一。枯瀑布石組是不用水來表現山水的景觀,在「枯山水」已被規範化的室町時代,它可以說是真正的「枯山水」的原型。
隨禪宗盛行而被確立的枯山水樣式
我們印象中的枯山水是不用水來表現大海和溪谷等大自然景觀的園林。在禪宗思想盛行的鎌倉時代後期,深受此影響的枯山水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到室町時代中期,枯山水樣式被確立下來。其中,京都的龍安寺(りょうあんじ)和大德寺(だいとくじ)塔頭(たっちゅう)大仙院(だいせんいん)最為著名,它們已經遠遠超越了園林這一概念,也可以說成為了一種抽象藝術。
原本禪宗的修行應該在深山幽谷的大自然中進行,但如果將寺院建在遠離深山的市井之地,則這種環境就不利於修行。因此,就在隔扇和掛軸上畫出深山幽谷的景色,也就是所說的水墨山水畫。
當然,坐在方丈(ほうじょう)中觀賞園林時,也需要這樣深奧微妙、回味無窮的景觀。正如作為媒介禪觀環境空間的水墨畫、在極其有限的紙張上描繪出宏偉的景觀一樣,枯山水也在極其有限的空間內利用石頭和砂礫、苔蘚和刈込(修剪植物/型木),以抽象手法表現大自然,追求一種更接近理想的世界。這種園林設計只有專心思惟、感性豐富的禪僧才能做到吧。
京都在應仁(おうにん)之亂(1467—1477年)以後,社會動蕩、經濟蕭條,很難再建造大規模的池泉庭園。這個也是枯山水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樣將不利條件轉化為有利條件,枯山水不使用水,反而使人們意識到了大海和溪谷等這些水的存在。與詩歌雅樂一樣,枯山水正是從這種品味餘韻的日本文化裡產生的造型藝術。
表現水的砂紋美學
在枯山水中,象徵水的存在的是砂,表現水的靈動的是砂紋。大海的漣
漪和波濤、漩渦、流水、水面的波紋等都是通過砂紋來表現的。
砂紋的描繪,使原本靜止的園林靈動起來。通過賦予單調的砂子表面的陰影的變化,更加明確了每塊石頭的意義和作用。有的石頭輕輕地撥開海浪;有的石頭靜靜地暈開波紋;有的石頭歡快地翻騰著水流。砂紋凸顯了石頭的作用,營造出富於變化的景觀。
砂紋的描繪是一項重要工作
描繪砂紋是從何時、以什麼樣的目的來開始的,至今還不能確定。先是為了調整清掃後的砂子的美觀,之後一步步升華成為美麗的紋路。可以說它的出現是有其必然性的。因此,砂紋又被稱為「帚痕」。
砂紋的美麗紋路和情趣自不必說,它也是庭園保持美觀的見證。一點兒小小的垃圾和落葉都會破壞砂 紋的紋路,刮風下雨也會破壞砂紋的形狀。枯山水園林所在的大多數寺院每天都會用心清掃,在清掃完成後也會整理砂紋的形狀,將其視為一項重要工作。
砂礫也有種類和使用方法之分
枯山水所使用的砂礫,過去是京都產的花崗岩碎石「白川石(しらかわいし)」,由於現在已經禁止開採,所以就用其他可以開採到的白色花崗岩碎石代替。雖然如此,卻營造不出「白川石」的優美和獨特質感。
另外,還有一些其他的砂礫,例如,鏽石花崗岩礫,因鐵含量高會自然顯現出鐵鏽;過濾河底砂石的細礫等,因這些砂礫顏色較深,可以營造出沉靜的氣氛,所以較常用於下一節即將出現的露地(茶庭)等。
:::info注
- 遺水:就字面意思而言,「遣」在此有「用」「安排」等意。類似於「遣詞造句」的用法,在此為於庭上「遣水作溪」的意思。
- 枯山水:於庭上表現自然山水景觀時,抽去了水這一要素,其本質及關鍵在於無水。
- 塔頭:在禪宗,指開山祖師塔之所在。高僧入寂時,弟子因仰其遺德,不忍驟離塔頭,遂住於一新設之小屋,稱塔頭支院。至後世,尤以日本,指本寺所屬且為本寺境內之寺院,亦稱為塔頭。
- 方丈:意為「一丈見方」,禪宗寺院的住持、長老的居所、居室。
- 思惟:佛教用語,思考事物的本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