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植栽技術

自古傳承至今的植栽技術

造園古書中的中世20栽植方法

在平安時代後期編撰的《作庭記》(さくていき)和自鎌倉時代末期至室町時代的《山水並野形圖》(さんすいならびにやけいず)中,記述了具體的栽植方法。

在《山水並野形圖》中有這樣的記載:「種植樹木時,必須師法自然。長於深山中的樹就要栽植在像深山的地方;長於山野中的樹就要栽植在像山野的地方;長於岸邊的樹就要栽植在像岸邊的地方。只有懂得這個道理,才不會在栽植的時候迷失方向。」

下面對具體的植物栽植方法進行詳細說明。例如:「松樹應依據園林風景,栽植在吉相的方位」「梅花香味別具神韻,應栽植在順風的方位」「棣棠應栽植在有沼澤地的園林內,如果是栽植在普通的園林內,則應栽植在籬笆邊緣」「杜鵑花應栽植在深山中的矮樹下、岩石間和水池邊」等。

無論何種栽植方法,都應對大自然進行細心觀察,最重要的是在不違背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進行栽植。觀察自然,並師法自然,這種栽植的基本理念至今也無任何改變。現在,在日本園林中可以看到的栽植方法,是在不斷傳承過去的技術和經驗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成果。

:::info注 20中世:日本劃分歷史時代的一個時期。主要為鎌倉、室町時代。 :::

樹木的正面和反面

我們平時看到的樹木其實有正反面之分。在造園的時候,園林建造師會在細心觀察的基礎上進行栽植。孤植,即只將一棵樹作為主景植物進行栽植時,一般將正面作為觀賞位置進行栽植。

區分正反面的方法是,一般向陽、枝葉茂盛、樹幹表面花紋鮮艷的一面,或樹枝形狀前後左右分佈均勻、整體形態看上去協調一致的一面視為正面,與之相對的一面則視為反面。若以叢生分枝(從根莖處分出數枝枝千向上生長的栽植方法)為判斷標準,則以能看見所有枝幹的方位為正面。例如,分為兩枝時,兩枝都清晰可見;分為三枝時,三枝都清晰可見的方位為正面。總而言之,能很好地展現樹木形態的方位為正面。

下次大家在去園林或公園的時候,不妨細心觀察一下。在觀察樹木時,改變方位進行觀察,就能很好地理解正反面的不同。從前後左右四個方位進行觀察,樹的形態看上去最優美的方向可以理解為正面。

植物配置的整體性需要考慮樹木的“氣勢”

所謂植物配置,即「於園林何處,以何種方法,栽植何種樹木,栽植幾株」。這句話聽似簡單,實際上非常困難。這需要在考慮當地自然環境條件(氣候、土壤、日照等)的基礎上,結合園林主題對樹木進行篩選和組合。只有這樣,才能表現出一個整體的景觀。

從古至今,植物配置是一個一直被認為可以明顯體現園林建造師技術和品位的領域。植物的配置大多數是園林建造師憑著感覺進行的,沒有明確的規則,但有常用的訣竅。

首先,根據觀察視角、行走動線和樹木的生長情況,預測多年後的景觀變化。然後,再根據樹木之間的和諧、水景和石組、建築和裝飾物等的協調性來進行植物配置。這是最基本的做法。

其次,植物的“氣勢”在植物配置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氣勢所描繪的無形的線條體現了樹木的強弱和生長方向。形狀較規整的樹,氣勢相對較弱;形狀較靈動的樹,氣勢相對較強。例如,修剪為半球形的刈込(かりこみ)是一點一點地向四周發出安詳平穩的氣勢;那些樹枝很長的樹木,從它們的枝頭發出的則是很強的氣勢。

如果忽視這種不同的氣勢來進行植物配置的話,園林就會失去協調性,給人一種不穩定的感覺。在植物配置時,避免無形的線條之間的抗衡,盡量保統一性,就可以製造出構圖均衡的空間。

叢植方法和活用樹木“氣勢”的方法

將兩棵以上的樹木以組合方式栽植的方法,稱作“叢植”。與孤植不同,叢植時不能使所有的樹木都面向正面進行栽植。這是因為要使樹木之間相互補充協調,形成具有整體性的景觀。在戀人之間,比起兩人並排坐面向前方的構圖,相對而視的畫面更加和諧,叢植也是同樣的道理。

①兩株配合叢植的情況

叢植樹木為兩株時,有主景樹和副景樹之分,需要明確其主次關係。為避免並列種植樹木時佈局單調、減少景觀情趣,一般主景樹的斜前方或斜後方種植低於主景樹的副景樹。栽植時應做到以下兩點:一、可以很好地觀賞到兩棵樹的樹幹傾斜方向和樹枝延伸方向,二、兩棵樹的整體氣勢是從地下某一點向上呈放射狀延伸。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兩棵樹橫向的氣勢過強,會造成視覺上的抗衡感。另外,從觀賞位置來看,栽植時要避免兩棵樹呈現出交叉的形態,或氣勢呈現出正面衝突的情況。因為在這種情況下,隨著樹木的不斷生長,樹枝會不斷延伸,兩棵樹會呈現出一種對峙的狀態。

②三株及以上配合叢植的情況

叢植樹木為三株時,除了主景樹和副景樹,還加入了對比樹。此時的栽植方法是:可以清晰地觀察到三棵樹各自的形態,三棵樹的整體氣勢是從地下某一點向上呈放射狀延伸。另外,種植三棵樹時,以三棵樹根部為點,三點相連構成三角形。此時的平面構圖應為不等邊三角形。在此之上,以三棵樹樹冠為點,三點相連構成的三角形也應為不等邊三角形。這是自然式栽植的基本原則。叢植的樹木為三株以上時,以孤植、兩株配合叢植、三株配合叢植為基礎,進一步組合成更多的不等邊三角形。與規則式園林不同,日本園林追求自然原本的不對稱,重視“不對稱之美”。

常綠樹與落葉樹相協調

除了樹木的氣勢和配置外,利用兩種及以上的樹種組合,可以產生各種不同的佈局。每種樹都有其獨特的美,按樹葉的形狀分類,可將樹木分為針葉樹和闊葉樹;按冬季落葉與否分類,可分為常綠樹和落葉樹;按樹型高矮分類,可分為喬木和灌木。在進行植物配置時,最重要的是根據每種樹的特點對不同樹種進行組合,特別是在常綠樹和落葉樹的搭配比例方面。如果常綠樹過多,深綠色多少會給園林增添凝重的氣氛;相反,如果落葉樹太多,不僅會使冬季的園林過於枯寂,落葉季節的園林對於掃也會耗時耗力。一般情況下,採取在常綠樹中夾雜種植落葉樹的方法。以常綠樹為主色調,再用花樹和雜木等落葉樹為園林增添時令色彩。

通過植物配置的技巧展現空間的寬闊

實際上,為了引人入勝,往往在園林中融入很多巧妙的設計。其中之一就是利用近景、中景和遠景的植物配置方法。通過植物配置,製造出近景、中景和遠景,避免視線聚焦在某一點上,表現橫向的廣度和縱向的深度。另外,通過製造景物的重疊,使景物若隱若現,使人對被隱藏的景物抱有期待感。近景、中景和遠景的佈局可以表現豐富的層次變化,在不經意間引人入勝。像這樣通過植物配置來展現園林優美景色的工作,不僅需要造園家和園林建造師基於經驗的感性認識,植物配置的維護和管理也是必要條件。

什麼是借景

自古以來,在視力所及的範圍內,將山、海、河、樹林、竹林或建築物等優美的景色作為園林中重要的一部分組織到園林視線中的構景手段被稱為「借景」(しゃっけい)。京都洛北的圓通寺和正傳寺是以比敏山為借景而聞名的園林。小川治兵衛(おがわ じべえ)所建造的無鄰庵(むりんあん)則展現給觀賞者園林與東山連為一體的風景。但近年來,在山等借景內容和園林之間建起了現代化的建築物,借景存在很大的問題。隨著土地開發的推進,以遠眺為條件的古代借景園林,面臨存續危機。距離龍安寺(りょうあんじ)很近的京都等持院園林(とうじいん ていえん),過去以北邊的衣笠山(きぬかさやま)為借景,但由於附近建起了大學校舍,其優美的景色已不復存在。針對此問題,京都市於2007年制定了《眺望景觀創生條例》,對指定區域內建築物的高度、設計和顏色等標準都進行了明確規定,從而保護了自古以來的借景。讓我們再將視線轉向小石川後樂園(こいしかわ こうらくえん),一進入園林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位於園林中部的東京巨蛋(とうきょうドーム)屋頂和右側的高層建築。古老的園林和最先進的建築物是否真的可以構成現代版的借景呢?

役木

著於江戶時代後期的《筑山庭造傳·後篇》(つきやまにわづくりでん・こうへん)中,記述了自古代園林中就出現了的「役木」。所謂「役木」,正如其字面所表達的意思一樣,是承擔某種作用的樹木,一般被種植在園林中重要的位置,或凸顯景物情趣,或與其他景物相協調,或陪襯其他景物。

  • 正真木 園林的主景植物,即今天所說的紀念樹。被置於景觀中心,多用松、羅漢松、細葉冬青、厚皮香等常綠喬木。現在較受歡迎的樹種是喬生落葉喬木。
  • 景養木 被用於與正真木作對比,起景觀性輔助作用的樹木。當正真木是松樹等針葉樹時,景養木為闊葉樹,可以增加景觀趣味。
  • 寂然木 南面的庭園中靠東側種植的配景植物,常用常綠樹。栽植時,一般選用樹幹和枝葉形態優美的樹種,以便透過枝葉看到清晨耀眼的陽光。
  • 夕陽木 與寂然木相反,於南面的庭園中靠西側種植的配景植物。為了達到夕陽映紅葉的效果,以槭樹等淺綠色的紅葉樹為宜。
  • 見越松 作為背景樹,襯托前面的景物,除了松樹,還常使用其他樹種。
  • 飛泉障木 栽植於瀑布前,目的是遮擋部分瀑布,製造幽邃的意境,使觀賞者可以玩味深山情趣和樹木因瀑布濺起的水滴而搖曳的樣子。
  • 燈籠控木 栽植於石燈籠的側面和後面,起遮擋石燈籠的作用,常用常綠樹。
  • 燈障木 栽植時,應使樹葉可以遮擋住石燈籠的火源,常用槭樹等枝葉柔軟的樹種。據說,過去夜晚點亮石燈籠後,欣賞隨燈火搖曳的樹影是庭院情趣之一。
  • 垣留木 栽植於垣留的梁柱旁,常用梅樹、柿樹、槭樹等。只有栽植梅樹時,才被稱作「袖香」(そでこう)。
  • 庵添木 常栽植於茶庭中的茶室檐、腰掛待合(かけまちあい)和亭榭附近,增加庭園情趣。可以理解為現代栽種在建築物旁,保持佈局和諧的樹木。
  • 橋本木 栽植於橋旁,用於表現枝葉在水中倒影的庭園情趣。樹種以枝葉柔軟的垂柳和槭樹等為宜。
  • 鉢請木 蹲踞和房屋外廊邊的手水鉢處的配景植物。栽植的位置以枝葉可以遮擋手水鉢的鉢口為宜,也被稱為「鉢國木」。
  • 井口木 栽植於井口和井國旁,增加情趣,常用松樹、梅樹和柳樹等。
  • 門冠松 雖然在古書的分類中沒有記載,但自古就作為役木的一種被使用。栽植在正門左側或右側,樹葉向上延伸至門扉,形成獨特的大門構造。主要為紅松、黑松等,有時也用士松、羅漢松代替。

雖然現在人們不大會刻意地運用上述利用役木營造景觀的方法,但其中一部分已經被慣性地繼承下來。

日本園林和花的栽植

日本園林中原本沒有花的存在

大家是否意識到了照片中完全沒有花的存在呢?與四處花團錦簇、爭奇鬥艷的西方園林不同,日本園林可能是受禪宗影響,一直極力排斥花卉的使用。但同為園林元素的石頭卻歷經多個時代保留至今。花的生命過於短暫,轉瞬即逝,可能是因為被遺忘於時間長河中,所以在日本園林史中關於花的記述也極少。如此想來,愛美的豐臣秀吉(とよとみ ひでよし)應該在聚樂第(じゅらくだい)的園林內栽植過花。事實上,據耶穌會的傳教士路易斯·弗洛伊斯(るいす・ふろいす)的《見聞錄》(けんぶんろく)中記錄,當時的公家和武家的宅邸中,栽植了百合、維菊和玫瑰等,園內四季開花。

自平安至室町時代的花卉用途

追溯至平安時代,《源氏物語》(げんじものがたり)中出現了光源氏(ひかる げんじ)命人建造的「四季庭」,根據書中的描述,園中的前栽(種有草木的園林中的對叢)有櫻花、紫藤、棣棠、杜鵑等花樹和星麥、龍膽等花草。這種前栽正是平安時代園藝的體現,可愛的花草和花樹是季節更替的標誌。到室町時代,在伏見宮家第三代的貞成親王(さだなり しんのう)所著日記《看聞御記》(かんもんぎょき)中,有「在庭園中建造花壇,種植花卉」的記述。這裡的「花雲」(かうん)一詞,是日本文獻中出現的關於此詞的最早記錄。建造於這個時代的京都銀閣寺(ぎんかくじ)中的花壇「仙草壇」(せんそうだん)被留存至今。

支撐日本園林文化的苔蘚之美

日本園林佈局中不可缺少的苔蘚

近年來,在一部分的苔蘚愛好者中掀起了一股“苔蘚熱”,利用苔蘚製作像綠球藻一樣的苔蘚球、苔蘚盆栽和苔蘚盆景等室內裝飾物,供人們欣賞其中之美。日本園林最早發現這種苔蘚的魅力並將其引入園林中,之後苔蘚便作為傳統日本園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存續至今。雖然現在還不能確定日本從什麼時候開始在園林中加入苔蘚植物,但在平安時代後期的《作庭記》中,有「應栽植苔蘚於各處」的記述,從中可以看出,日本園林中自古就有苔蘚的存在。苔蘚本是低等植物,開不出美麗的花朵,在西方園林中,也不被當作有較高利用價值的植物。然而日本園林卻發現了苔蘚的魅力所在,並在造園時將其作為園林主要元素。日本園林這種獨特的審美意識確實值得一提。特別是在茶庭中,為了表現園林的幽深之美,苔蘚經常作為裝飾地面的重要組成部分出現。

四季常綠的苔蘚植物

在日本,野生苔蘚的種類多達兩千種。通常在園林中使用的苔蘚種類以檜葉金蘚(ひばかんなぎ)為首,有羽蘚、大灰蘚、白髮蘚、大檜蘚、砂蘚等。苔蘚原本就可以在任何地方生長,如果滿足適當的日照條件、濕度、通風等,就可以使其自己生長。在園藝師中,有這樣一句話,「將苔蘚種植於有朝露的地方」。朝露是夜間向上蒸發的水蒸氣在遇到清晨的冷空氣後形成的液態水滴。在有朝露的地方,來自地面和草木的水分蒸發活躍,濕度較高。苔蘚喜愛陰暗潮濕的環境,清晨吸收朝露,舒展莖葉,沐浴朝陽,進行光合作用。白天氣溫升高,濕度下降,所以葉片氣孔關閉,停止光合作用。這是苔蘚的生長習性。苔蘚四季常綠,隨歲月流逝,更添深意。

:::info苔寺原本無苔?(京都西芳寺園林) 以「苔寺」(こけでら)聞名的京都西芳寺園林內,地面就像鋪了地毯一樣,全部被苔蘚覆蓋。西芳寺(さいほうじ)は由夢窗疏石(むそう そせき)於1339年重建而成的臨濟宗寺院。據說,當時庭園內完全沒有苔蘚,只有白沙青松的景物。西芳寺因應仁之亂(おうにんのらん),寺內建築幾乎全部被毀之後,在室町、桃山、江戶這很長的一段時期內,一直處於被荒廢的狀態。在這段時間內,園林隨著環境條件的改變,逐漸變成了原生森林的狀態,地面全部被苔蘚所覆蓋。西芳寺的苔庭展現給人的完全是由大自然和悠久的時間共同孕育而生的,超越人類智慧的美。 :::

保持園林之美的樹木栽植管理

樹木一般帶土球栽植

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為大家介紹了日本園林的栽植技術,那麼如何對園林進行維護呢?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樹木的栽植方法。去過花木市場的人應該看到過苗木根部的土球上有草繩等包裹物吧。第一次嘗試栽植樹木的人都會細心地解開土球的包裹物,如果附在土球上的母土沒有散落,這樣做也未嘗不可。但通常作為土球包裹物的草繩和草墊等都會在土壤中被很快分解,所以一般不解開直接埋入土中。但在北海道和東北地區等天氣嚴寒地區,冬季進行栽植時,由於草繩和草墊等包裹物的分解速度緩慢,會影響根毛對養分和水分的吸收,一般會將其解開再進行栽植。另外,因栽植時苗木已提前斷根,其吸收水分能力較平時弱,所以在栽植前會對枝葉進行部分修剪,防止苗木水分過度蒸發。

在對剛栽植後的樹木管理上下功夫

移植的順序為:第一步,決定移植位置並挖坑。一般要求定植坑的寬度要大於根冠直徑,深度要高於垂直根,坑的底部應充分翻土,保持良好的透氣性。第二步:栽苗。將苗木帶土球一起放入定植坑中,在決定好樹木的朝向後進行回填土。回填土時,應先填入一半的土,然後注入充足的水,將混合後的泥土用棒子進行攪拌,或晃動苗木,使泥土布滿樹穴與土球間的縫隙,以防根系「架空」。之後,再用同樣的方法重複幾次進行回填土。這種方法在日語中叫做「水去女」(みずきょめ),大多數

樹種移栽時都採用這種方法。定植埋土後,在植樹坑的外圍堆土築一圓形土堰。這種土堰被叫做「水鉢」(みずはち),是在苗木完全成活前,做灌水或蓄兩水之用。等樹木完全成活後,土堰會影響排水,所以到那時再將土堰推平。對於剛完成栽植的樹木,必須進行精心的管理。為避免樹木受到強光照射、大風、冷風等,應對樹木進行必要的包紮和支撐。這些場景可以在剛建成的園林、公園和街道見到。

符合風土氣候的日本園林修剪技術

日本四季分明,夏季高溫多雨,常受颱風、地震、水災、大雪等自然災害影響。在這種複雜的自然環境中,保持園林景觀優美不是一件易事。尤其是,對於需要數十年、數百年時間長成的樹木,如果稍微放鬆管理,枝葉就會迅速生長變多,導致樹形凌亂,影響美觀。但前人們在深入學習樹木知識、反覆進行試驗的同時,總結出了每種樹木獨特的修剪方法。在之前提到過的《山水並野形圖》中,記述有如下詳細的修剪方法。此書開篇第一句為,「樹枝間應流出空隙,樹木的正面應很好地展現樹形」;此外,書中還記述了,「應剪去影響樹形的不好的枝幹」「不可以剪去大樹的梢頭」「對於樹枝橫向延伸的樹木,應在很好觀察樹形的基礎上修剪,營造情趣」等。

這些自古延續至今的修剪方法,是前人們在對幾百種樹木分別進行仔細觀察後總結出的經驗之談。但現在看來,這些方法都有充足的科學依據。日本的修剪技術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總結發展而來,是世界上分類較為詳細的園林修剪技術,這一點不無道理。正因為有如此精湛的修剪技術,我們才可以保持今天日本園林獨特的非人工的自然美。

修剪出松樹獨特的枝型

接下來,我們就以松樹為例,看一下樹木的修剪方法吧。正如「白砂青松」的名字一樣,可以說日本美麗的海岸風景中一定有松樹的存在。在日本園林中,松樹也被作為主景植物栽植於池邊和中島。為了保持松樹的傲骨風姿,先人們總結出了只適用於松樹的特有的修剪方法,即「摘芽」(てきが)和「剃鬢角」(そりびんかく),其最大的特點是不使用園林剪刀進行修剪。

摘芽

春天發於枝頭的新芽被叫做「新芽」(しんが)。這種方法是在新芽長成樹枝前,從一開始就將其摘除,減少樹枝數量;或在其長到一半的時候摘除調整樹枝的生長速度的修剪方法。如果不進行「摘芽」,新芽生長過快就會大大影響松樹巍然挺立的樹型。「摘芽」必須用手一枝一枝地摘,如果用園林剪刀修剪,葉子會一起被剪掉,剪口形狀不美觀。在「摘芽」時,需要進行精心地安排,即在想象松樹將來的形態的同時,考慮每枝新芽的去留和「摘芽」的數量。

剃鬢角

又被稱作「薅老葉」(こうろうは)或「摘老葉」(てきろうは),即保留「摘芽」後長出的當年的新葉,用手搓著捋掉老葉的過程。這樣做的目的是不僅可以使松樹保持挺立的樹型,也可以保證松樹日照充足和通風良好,從而抑制病蟲害發生。在俳句(はいく)秋天的季語中,有「修剪松樹」一詞,從中可以看出,從古代起,就有松樹「剃鬢角」這項深秋的例行作業。

流行於桃山時代至江戶時代的「刈込」

「刈込」(かりこみ)(型籬:修剪過的灌木籬笆/型木:修剪過的灌木叢)是將樹木修剪為規則的人工式樹形的修剪方法,在西方園林中自古沿用至今。在日本普遍認為,「刈込」是從室町時代後期開始逐漸被用於樹木修剪,之後可能是出於新奇,這種修剪方法從桃山時代開始一直流行至江戶時代。主要用於映山紅、杜鵑和黃楊等樹種。

桃山時代,也是路易斯·弗洛伊斯等基督教傳教士大量訪日的時期,所以西方園林的整形修剪手法可能是由他們傳入日本的。雖然乍一看,「刈込」與自然式日本園林似乎並不和諧,但這也如實體現了吸收不同文化的日本園林的博大胸懷。在位於京都洛北的正傳寺(しょうでんじ)、詩仙堂(しせんどう)和曼殊院(まんしゅいん)等江戶時代的枯山水園林中,被修剪成球形的「刈込」和白砂在形成鮮明對比的同時,達到和諧統一,營造出一種溫和典雅的氣氛。東京六義園(りくぎえん)中的「刈込」使得池邊的風景呈現出活潑生動的景象。

但「刈込」只要枝葉稍微有所生長,樹形就會被破壞,影響美觀。為了保持樹形的整齊美觀,每天要花費大量人力進行修剪。傳說由小堀遠州(こぼり えんしゅう)所作的岡山縣高梁市的賴久寺園林(らいきゅうじ ていえん),是從桃山時代開始建造,於江戶時代初期完成的枯山水園林,園林中大片映山紅的「刈込」是其最大的特徵。修剪成大波浪形的「刈還」可能在當時是非常前衛的造型。賴久寺園林可能是現存最早的有「刈込」的園林,雖然現在距離造園當初已經過去了四百年,但其造型之美仍然保持如初,只有非一般的努力才可以做到這種常年的維持管理。

用萌芽力強的常緣樹做型籬

「刈込」也被修剪成圍牆的形狀,作為建築物和園林的外圍被使用。以萌芽力強、枝葉茂密、茎蔓粗壯的常綠樹為主。著名的有京都銀閣寺的自總門至中門的參道兩旁的高牆。在石牆之上修葺竹牆,再在竹牆之上種植離地面五米之高的灌木籬笆。其中,以麻櫟(あらかし)為主,另有野山茶、茶梅和日本毛女貞(いぬつげ)等樹種混合栽植而成的灌木籬完全是一面綠牆,它作為通往銀閣寺的必經之路,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空間。

Tricks

沿用至今的園林工具

由秋里離島(あきさと いしま)於江戶時代後期(1828年)發行的《筑山庭造傳·下篇》曾為當時最暢銷的一本造園指導用書。這本書中登載了一幅題為「造園工具」的示意圖。以我們今天所說的園林剪、刈込鋏、高枝剪、截鋸等修剪工具為首,大部分園林工具都和過去幾乎一樣。每種道具所具有的功能都是自古沿用至今的,並將永遠地被傳承下去。

防止樹木枯死的「纏干」

「纏干」(まきかん)是指在冬天將稻草和麻片包裹在樹幹上防寒的作業。位於樹木表皮層和木質部之間有一形成層,樹木從根部吸收水分經這裡運輸至枝葉。但在冬天樹木進入休眠期後,樹木從根部吸收水分運輸至枝葉的能力變弱,有的樹種會完全停止吸收水分。因此,有時樹木形成層在冬季完全乾燥,再受冷風吹後,就會徹底枯死。「纏干」就是預防這種現象發生的作業。另外,在夏季,由於樹葉水分蒸發快,形成層會因強光照射而缺水,致使樹幹燒傷,所以夏季也會對樹木進行「纏干」作業。「纏干」原則上是將稻草和麻片從根部開始向上纏繞,不斷向上重疊纏繞後,最後用草繩和棕繩捆扎固定。如果方向相反的話,稻草和麻片內就會聚積雨水,最終腐爛。最近為了提高工作效率,開始較多使用纏樹帶代替稻草和麻片。使用時像包裹繃帶一樣,將纏樹帶纏在樹幹上,但裝飾園林景色上不及稻草和麻片。

保護苔蘚在冬季不受霜凍的「松針地膜」

「松針地膜」(まつばじもく)是指為了防止地表凍結和乾燥,保護苔蘚在冬季不受霜凍,而用乾枯的松針布滿苔蘚表面的覆蓋物。在苔蘚表面覆蓋「松針地膜」是在降雪率較低的寒冷地區必須進行的例行作業。另外,「松針地膜」還被用於茶庭中,做裝飾冬景之用。「松針地膜」只使用紅松的葉子,過去是收集自然掉落和進行「剃鬢角」作業時掉落的葉子,最近市場上也開始出售用作「松針地膜」的松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