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石組的含義和設計及建造方法

石組的形態自古未改

石組,自古以來就在日本園林中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天然石塊因其神秘性、不變性和穩定性而被神化,一直被人們崇拜。在古代,巨大的石塊也被用作神仙下凡時降落的地方。另外,先人在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過程中,發現了散落於河灘的石頭的美。通過對這些石頭進行組合,在園林中創造出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樹木和小草會隨時間推移而改變形態,最終枯死,但石頭的形態永遠不變。因此,石組的方法使得園林的故事可以自造園開始保留至今。古代園林的石組表現方法和手法,因時代背景、宗教思想、願望或園林建造家的個性不同而不同,不能統一按形式來分類。但如果從建造思想的角度出發,按照表現主題不同,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基於佛教的石組樣式

須彌山石組

須彌山,別名稱「妙高山」。在佛教的宇宙觀中,須彌山位於九山八海的中心,有沖霄之勢,山頂住有天人。須彌山石組表現的是峻嚴的高山,因此以象徵須彌山的高石為中心,在其周圍置石,代表九山八海。也可以表現神仙蓬萊石組。

三尊石組

所謂三尊石組,即用三塊石頭表現阿彌陀三尊、釋迦三尊、藥師三尊和不動三尊等三尊佛的形態。三尊石組的構成方式是,將三尊佛中的主尊作為中尊石置於高處,將左右的胁侍作為側尊石置於較中尊石低的位置。《作庭記》中記述有“凡立石,以直立三尊佛石及臥置品字三石者為常事”,三尊石組自古就是最基本的石組構成方法。幾乎所有的石組都是按照三尊石組的組合方法和變形構成的。

以民間信仰為基礎的石組種類

神仙蓬萊石組

神仙思想,即公元前4世紀左右產生於中國的道教思想。道教以長生不老為最高信仰,認為位於東方的大海遠方有一神仙島,島上住著長生不老的仙人,仙人擁有益壽延年的仙藥。神仙島由蓬萊島、方丈島、瀛州島和壺梁島四島構成,其中以蓬萊島為首。從奈良・平安時代起,園林的池泉逐漸開始建造神仙四島,其中大多數是用一塊巨石來強調和表現蓬萊島。將形為船狀、名為「舟石」的石塊置於水中,用來象徵去蓬萊島求藥尋寶之船。將面向蓬萊島去的方向的船頭較高地置於水面上方,來表現船輕裝出海的情景;相反,為了表現船從蓬萊島返航時裝滿了仙藥和寶物,則將石頭較低地置於水面上方。另外,用「夜泊石」來表現往來船隊並列停靠在海港的情景。其特點是將船排列成一排。

鶴龜石組

從過去開始就有「千年鶴,萬年龜」的說法,鶴龜是長壽的象徵。這種日本自古以來的長生不老的烏托邦思想和同樣祈願長壽的神仙思想相結合,產生了祈願「鶴龜蓬萊」的園林,尤其流行於江戶時代。在蓬萊島石組的基礎上,再配以表現鶴龜的石組。鶴石組(鶴島)和龜石組(龜島)分別獨立組石後相對而立。龜石組大部分是用龜頭石、龜甲石、龜手石、龜足石和龜尾石生動再現龜的樣子,讓人感覺到龜的沉重感。鶴石組則稍微抽象一些,大部分是用鶴首石和羽石表現鶴首和鶴羽。

七五三石組

七、五、三的數字組合是從日本自古以來的尊奇數的思想而來,作為代表永生的陽數被尊重至今。這種將福壽寓意在園林中表現的是七五三石組,即將七塊、五塊、三塊石頭構成一個整體。龍安寺的十五塊石頭構成的石組也體現了七五三的思想。

陰陽石組

陰陽石組是祈求子孫興旺的石組,將代表男性的立石(陽石)和代表女性的伏石(陰石)以兩石一組的形式組合,象徵陰陽和合,男女協調。陰陽石組尤其多見於江戶時代的大名庭園中,其中包含了恐懼後繼無人和家族衰落的大名們的深切祈盼。

表現自然景觀的石組

石組也用於表現池泉景觀

邊際線優美的沙灘,波濤洶湧的海濱……日本擁有這樣豐富的海岸線。另外,在瀨戶內海中看到的大小不一的海島、錯綜複雜的海灣……日本的海景美麗多變,時而平靜,時而洶湧。保護和加固池泉邊際線的工作被稱為「護岸」,古代匠人們進行護岸工作,不僅是為了防止土沙滑坡,同時為了表現豐富的池泉景觀對護岸進行了精心設計。其中,石組承擔了重要作用。

護岸石組

護岸石組,即在池邊營造出海岸情趣的石組。從平安時代的寢殿造園林到淨土式園林,池泉的護岸石組整體上使用小塊的石頭,來營造溫和敦厚的感覺,從鎌倉時代起,隨著禪宗的興盛,石組也開始變得形大威嚴。同時,鶴龜蓬萊和三尊石的思想也開始融入護岸石組的設計中。創作於這一時期的優秀的石組範例也被後世園林所繼承,例如,位於金閣寺鏡湖池(きんかくじ きょうこち)中的葦原島和位於銀閣寺錦鏡池(ぎんかくじ きんきょうち)中的白鶴島的護岸石組都是以西芳寺黃金池中島護岸的三尊石組為範本建造而成的。

洲濱

鋪滿小石塊的沙洲被稱為「洲濱」,這種方法從奈良時代中期開始被用於造園中。在1967年被發現的平城京東院園林遺址中,從池底到池岸鋪滿小石塊,沙洲的優美曲線是一大特徵。建造於平安時代後期的毛越寺(もうつうじ)中的蜿蜒曲折的沙洲,表現了退潮後露出一片海灘的景致。

中島/岩島

置於池泉中的中島是海島的體現。表現海島之景固然重要,但更多的是奇托信仰,例如之前提到過的神仙蓬萊島、鶴島、龜島等。將中島進行變形,只通過石

塊來表現的稱為「岩島」。造景方法是將嶺石的一部分露出水面,也可以說是在池中置石組的手法。其中著名的有東京六義園(りくぎえん)的洞窟岩島和高松栗林公園(たかまつ りつりんこうえん)中表現名為「仙觀」(せんかん)的蓬萊群山的岩島。

園林景觀石的種類和基本置石方法

園林景觀石的各部分名稱

根據放置後的狀態,園林景觀石的各部分有以下的慣用名稱。

  • 天端:石頭的上面。將石頭的上面平放時,這樣的石頭被稱為「有天端」。
  • 見附:石頭的正面,也被稱為「面」「表」。
  • 見込:石頭的左右兩個側面,是石頭側面的著眼點。
  • :天端、見附和見込的交界處。
  • 根入:石頭和地面接觸的部分。一般說,「根入淺」或「根入深」等,是置石的關鍵點。
  • :石頭的底面。
  • :石頭橫向突出的部分。有的石頭沒有「鼻」。
  • :如果石頭的「鼻」下面有凹陷,則稱之為「顎」。根據置石方法,大多數情況下「顎」不利於置石,所以或將其埋入地下,或用灌木和雜草掩蓋。
  • :石頭表面天然形成的凹陷部分,凹陷面積大的石頭為二段石。
  • 石理:石頭的花紋和縫隙等紋理。
  • :大谷石等軟石上可以看到的風化後形成的蟲蛀狀小孔。

園林景觀石的名稱
  • 天端:石頭的上面
  • 見附:石頭的正面
  • 見込:石頭的側面
  • :交界處
  • 根入:接觸地面的部分
  • :石頭的底面
  • :橫向突出部分
  • :凹陷部分
  • :天然凹陷
  • 石理:紋理
  • :蟲蛀狀小孔

園林景觀石的種類

園林景觀石可分為山石、河石和海石。一般按照其形成原因,岩石可大致分為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岩漿岩又可以細分為花崗岩、安山岩和玄武岩等;變質岩又可細分為石灰岩、綠泥片岩等。但在園林家的眼中,首先看到的不是這種科學的分類方法,而是岩石採自何處,所以只將岩石分為山石、河石和海石。

  • 山石:採集於山中,裸露在地表或埋在地下的岩石,其表面多數有棱角,凹凸不平。例如,鞍馬石和筑波石等。
  • 河石:採集於河床上的岩石,因長期被河水沖刷,一般表面較圓潤。現在根據《河川法》,在沒有取得特殊許可的情況下禁止採集。例如,貴船石等。
  • 海石:形成於海岸附近後掉入海中,被海水沖刷侵蝕後的岩石。其特點是表面富於變化,較出名的有伊子青石和伊豆石等。

基本置石方法

首先,不能將這些山石、河石和海石混在一起進行組石。一般原則是效法自然,用山石來表現瀑布和山澗溪流,用河石來表現溪流,用海石來表現大海和海岸。

置石前的準備

置石前要先挖坑,如果為了表現石塊的體量大,將其與地面接觸部分變少,而使石塊露出地面部分變多,則石頭與地面接觸部分的棱線就會變短。如此一來,石頭的大小就一目了然,不僅不能產生體量大的視覺效果,而且會給人不穩定的感覺。這種情況被稱為「斷根」。相反,如果將石頭與地面接觸部分更多地埋入地下,則會使人產生聯想,認為石頭埋在地下部分的體積較實際更大,就好像一塊巨大的石頭只露出一點點在地面的感覺。所以,置石並不只是將石頭擺放在地上,而是必須要讓石頭穩穩地扎根於地下。

置石方法
  • 山石:表現瀑布和山澗溪流
  • 河石:表現溪流
  • 海石:表現大海和海岸

石組的基本原則

石組的「氣勢」

石組沒有標準的置石方法,是園林中最能體現造園家個人創意的造景的一個方面。每塊石頭都有自己的「氣勢」,它來自於石頭的形狀、大小、花紋等,即觀察石頭時感覺到的石頭無形的朝某個方向的氣場。即使是同一塊石頭,不同的置石方法也會造就石頭完全不同的「氣勢」朝向和強弱。如果不考慮石頭的「氣勢」進行石頭的組合,石組就會變得非常不和諧,視線也不能集中於一點,傳達給欣賞者的只有不穩定的感覺。

石組的組合

兩塊石頭的組合

對兩塊石頭進行組合時,很少讓它們在石組中的地位完全一致。大多數情況下,會選擇大小形狀各異的兩塊石頭,以其中較大的一塊石頭作為主景石,另外較小的一塊石頭作為配景石,在明確主次關係的基礎上進行置石。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一塊石頭的氣勢方向是右上方,則在它旁邊應擺放氣勢方向是左上方的石頭。這樣,兩塊石頭的氣勢就會像「人」字一樣相互支撐,和諧穩定。造景上,使石頭的「氣勢」正面衝突和相互對抗的置石方法會嚴重破壞平衡,帶給觀賞者不安定的觀感。

三塊石頭的組合

對三塊形狀大小各異的石頭進行組合時,基本方法是先放置起主景作用的石頭,再加入第二塊石頭進行協調,最後加入第三塊石頭以保證整個構圖平衡。很重要的一點是,從正面看到的前視圖中三塊石頭的頂點和從上面看到的俯視圖中三塊石頭的中心點分別相連後應構成不等邊三角形。起主景作用的石頭在三塊石頭中最穩定,就形狀大小來看最具有存在感。在對主景石的氣勢進行觀察後,再加入第二塊石頭與之對應。在仔細觀察前兩塊石頭的氣勢大小和方向後,考慮好位置和形狀後,再加入第三塊石頭。通過改變每塊石頭的大小及放置方法、石與石之間的距離及位置關係,就可以僅用三塊石頭實現無數種景觀構圖。

五塊以上石頭的組合

對五塊、七塊甚至更多的石頭進行組合時,以一塊石頭、二石組、三石組為基本單位進行組合置石。石頭數量越多,就越需要對每塊石頭的「氣勢」進行仔

細觀察後進行組合放置。避免「氣勢」的正面衝突,讓每塊石頭在相互釋放、相互彌補、相互影響的同時進行配石。無論哪塊石頭,只要稍有偏移,就會完全破壞整體。這樣的絕佳平衡在帶給欣賞者穩定感的同時,也會給人恰到好處的緊張感。通過製造這種穩定感和緊張感的平衡,可以在欣賞者的心裡留下景物的深刻印象。

破壞景觀的典型案例

另外,關於石組,除了氣勢以外,還有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如將石頭按直線型排列,或使用大小高度相同的石頭,會破壞整個園林景觀,是石組置石的禁忌。

石組的基本原則
  • 氣勢:石頭的無形氣場
  • 組合:不同石頭的氣勢配合

自古至今的石頭搬運法

石頭搬運技術

在現代,可以用卡車搬進或用吊車移動石頭,但在沒有車輛和起重機的時代,人們如何搬運石頭呢?在過去,人們用人力和畜力,距離遠時走水路搬運從山上鑿下的石頭。因此,人們想了各種辦法來解決如何用有限的力量移動重石的問題。特別是從安土桃山時代(あづちももやまじだい)開始,石頭搬運技術得到了飛躍發展,這些石頭搬運技術也開始被用於建造園林。

  • 擔石搬運法: 最簡單的搬運法是多人用圓木擔起石頭搬運。這種方法僅限於短距離內的移動,一般兩個人可以擔起200公斤左右的石頭。人們還研究出了多人擔石時用多根圓木組合搬運的簡便方法。
  • 滾動搬運法: 短距離移動石頭時,為了使石頭易於滾動,通過在石頭周圍挖坑和使用方材等枕木的方法進行搬運。還有一種方法是,將繩子繞過石頭鄉好,多人用力拉動繩子搬運。
  • 撬棍搬運法: 置石時,可以用撬棍撬起並挪動石頭等重物。撬棍分為木撬棍和鐵撬棍,因其可以用較小的力量移動和抬起石頭,所以被視為極為重要的搬運工具之一。如圖所示,撬棍的基本使用方法有「趕」「持」「撅」。三人將大石橫向慢慢移動的方法稱為「划船搬運法」。
  • 修羅(橇)搬運法: 修羅是搬運大塊石頭和木材的木橇。將數根長約90厘米的沿直徑劈成兩半的圓木或竹子並排擺放在地面上,這種裝置被稱為「修羅道」,並在其表面塗上潤滑油,使修羅可以在其上滑動。這種方法一般可以搬運500公斤至2噸的石頭。
  • 滾杠搬運法: 為移動石頭等重物而置於下面的數根圓木叫做「滾杠」。推拉移動重物時,滾杠來回滾動,使搬運工作順利進行。滾杠常用於較狹窄的環境或搬運數十噸重的石頭和大塊木材時,現在也被視為重要工具。使用滾杠時,先在地面上鋪設相當於軌道的枕木滾道,再在枕木滾道的上面排列擺放滾杠,再在滾杠的上面放置被稱為「拖排」的木板和修羅(滑橇),最後在最上面放置重物。這種技術在建造大阪城城牆時就被用於搬運重物。
  • 起重三腳架/起重兩腳架: 所謂三腳架,是將三根圓木的上端捆在一起,下端展開,通過吊起石頭等重物來搬運重物的工具。過去使用繩子和滑輪作為吊重物的器具,現在通常使用鏈滑車(帶鏈條的滑輪)。同理,兩腳架是將兩根圓木的上端捆在一起製作而成,較難以平移的三腳架來說,更便於搬運石燈籠和石塔等通常移動位置相同的園林小品組合,是重要的搬運工具之一。
  • 起重單腳架: 所謂單腳架,是將一根長圓木豎立,周圍吊著貨車繩,在圓木一端安裝滑輪的裝置。單腳架便於組合,可以在施工現場一邊移動一邊進行起重作業,是老式起重機。在道路狹窄起重機無法進入的環境下,還是要利用這種前人們總結出來的技術來搬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