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竹籬的設計和製作方法

竹子自古被用於日本人的生活中

自古以來,沒有哪一種植物像竹子一樣融入日本人的生活,竹筐、茶刷、花瓶、筷子、扇子、竹簾……人們以竹子為原材料,精心設計並製作了各種道具和工藝品。除此之外,房屋的籬笆和圍牆、保護隱私的屏風等也是用竹子製作。

竹子具有中空、有節、韌性強、壁薄、劈裂性能強、柔韌性強等特性,易於加工,經久耐用。竹籬是充分利用了竹子的特性和美觀性的一種籬笆牆。它不僅有分隔空間的實用性價值,同時也作為景物表現幽深的意境和營造優美的景色,是日本引以為豪的傳統技藝。

始於江戶時代(えどじだい)的竹籬造型多變

在《源氏物語(げんじものがたり)》和《枕草子(まくらのそうし)》等著作中,出現了「透垣(すいがき)」「立蔀(たてじとみ)」等詞語,並在當時的畫卷中被描繪出來。「透垣」「立蔀」可以說是籬笆牆的起源,從中我們可以知道從平安(へいあん)、鎌倉時代(かまくらじだい)起人們便開始製作竹籬一類的籬笆牆了。

從桃山時代(ももやまじだい)的茶庭出現後,竹籬的重要作用就被更加凸顯出來。竹籬絕不華美、恬靜質樸的風情是重視閒靜、孤寂的茶庭中必不可少的存在。所以,在江戶時代(えどじだい),隨著大大小小的園林在全國各地的興建,竹籬也得到了普及,並被設計成了各種樣式。

在江戶時代後期出版的園林秘籍《石組園生八重垣傳(いしぐみえんせいやえがきでん)》一書中,以圖解的形式介紹了近四十種竹籬的設計案例。其中不乏構思新穎的造型,我們可以從中了解當時所需的竹籬大小和其創意構思。

竹籬的基本結構

竹籬的基本結構為兩側立「親柱(おやばしら)」「留柱(とめばしら)」(樁),中間立「問柱(もんばしら)」(樁),根據竹籬的高度,橫向插入多根胴緣(どうえん)(橫條)構成竹籬的骨架(一些種類的竹籬會縱向插入橫條)。將竹子、竹穗或樹枝捆紮成束構成「組子(くみこ)」(橫柱)置於橫條上,如果置於的方向是縱向,則稱為「立子(たちこ)」(立柱),然後用押緣(おしえん)(壓邊)將「組子」或「立子」夾住固定,最後在竹籬的頂部放置玉緣(ぎょくえん)(簷蓬),兼做造景和防雨之用。根據竹籬的種類不同,有時可以省去橫條、壓邊和簷蓬。

竹籬的種類和豐富的組合方式

根據橫柱和立柱的材料和安裝方式的不同,竹籬可以有很多種分類。這裡且大致將其分為「透籬(すいがき)」「遮蔽籬(しゃへいがき)」「編織籬(あみがき)」和「竹穗籬(たけほがき)」,下面為大家介紹每種竹籬中的典型案例。

透籬

組合成柵欄狀的竹籬,透過竹籬可以看到後面的景色。具有代表性的有:四目垣(よつめがき)(將原竹捆紮成柵欄狀的簡單方格籬)、金閣寺垣(きんかくじがき)(等距排列立柱,再用壓邊里外夾住固定的矮竹籬)、龍安寺垣(りょうあんじがき)(將橫柱按菱形組合而成的竹籬)、光悅寺垣(こうえつじがき)(把竹枝捆紮成束做成彎曲狀簷蓬,再將橫柱按菱形組合而成的竹籬)等。

遮蔽籬

完全遮擋外部視線,做遮蔽用的竹籬。主要有:建仁寺垣(けんにんじがき)(將立柱無縫隙排列而成的竹籬)、竹簾籬(たけすだれがき)(將橫柱無縫隙排列而成,融入了竹簾的構思)、鐵砲垣(てっぽうがき)(將多根原竹構成的一組立柱內外交錯編織而成的竹籬)等。

編織籬

將劈裂的竹子和細竹等編成橫柱或立柱製作而成的竹籬,如大津垣(おおつがき)、沼津(ぬまづ)(綱代)垣等。

竹穗籬

竹子的枝條部分稱作「竹穗」,用竹穗代替竹竿(相當於樹的枝幹部分)製成的竹籬稱為竹穗籬。從較粗的竹穗到柔軟的穗尖,根據竹穗的不同,可以將竹穗籬分為桂籬(かつらがき)、竹穗籬、蓑籬(みのがき)、松明籬(たいまつがき)等。另外,用矮樹枝代替竹穗編制而成的竹籬稱為「柴垣(しばがき)」。

除了上述的種類外,還有一種稱為「袖垣(そでがき)」(側籬)的竹籬。袖垣一般設在外廊邊的一端,是從建築物的牆柱和牆壁向庭院外延伸出去的袖狀竹籬。在光悅寺垣、建仁寺垣、鐵砲垣和松明垣等竹籬中都體現了「袖垣」這一元素。

四目垣(方格籬)的製作方法

方格籬的一般製作方法

方格籬的製作不僅出現在國家職業資格考試中,也是園林建造師實務考試的考題之一。也就是說,掌握方格籬的製作方法也是成為園林建造師的必經之路。方格籬的製作方法是竹籬中最基本的,正因如此,些許簡單的錯誤,也會影響方格籬的美觀。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了解竹籬,我們首先介紹標準的方格籬的結構。

  • 親柱: 通常以表面經碳化處理的杉樹或日本扁柏為材料製作而成。
  • 問柱: 親柱間有兩個間隔的方格籬用一根問柱,有三個間隔的方格籬用兩根問柱,如此類推,方格籬的問柱數量由間隔數決定(一間隔寬度大約1.8米)。
  • 胴緣(橫條): 橫架在親柱之間的竹子。標準的橫條數為四根,但也有三根或五根的情況。相鄰兩根橫條的靠近根部和靠近尖部的位置相反橫條間的部分稱為「割間(わりま)」它決定了方格籬的設計樣式。
  • 立子(立柱): 等距縱向交錯排列在橫條正面和背面的竹子。

製作美觀的方格籬的關鍵

方格籬的製作方法如頁圖例所示。尤其重要的是要把每個關鍵點的工作扎實做到位,通常有以下幾項評判標準,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方格籬的美觀與否。

  1. 親柱和問柱是否垂直,高度是否一致。應將親柱和問柱牢固地插進地下,保證它們始終處於直立的狀態。
  2. 橫條是否水平,從正面看是否在一條直線上,相鄰兩根橫條的靠近根部和靠近尖部的位置是否相反。
  3. 立柱上的切口是否一致,即切口的位置是否在竹節處(如果不將切口切在竹節處,不僅會影響美觀,還可能會導致竹節因內積水而腐爛)。
  4. 由「竹籬結(ちくりむすび)」固定的立柱是否晃動(橫條和立柱之間打的結叫做「竹籬結」)。

竹子需要每年更換以保證美觀

歷史悠久的日本園林不乏少數,但作為竹籬原材料的竹子卻在不斷更新。竹子稍微褪色並不會影響景觀情趣,但長年的日曬雨淋會使竹子變黑發霉,甚至斷裂,大大損害了竹籬的美觀。所以為了保持景觀情趣不受影響,有名的園林每年都會對一定區域內竹籬的竹子進行更換。要表現古色古香的園林之美並非易事,正因為有園林工作者日復一日的精心維護,才使得歲月的每一次更迭都會增加日本園林的情趣。

逐鹿(ししおどし)的構造和製作方法

逐鹿營造了頗具雅趣的聲景

在涓涓溪流的潺潺水聲中,寂靜更加凸顯出來,此時,逐鹿發出「咚」的撞擊聲,聲音清脆,讓人回味無窮。在聲音逐漸消失後再次發出撞擊聲,如此循環往復。引水水管中的水不斷注入口部向上的汲水竹筒(一端有斜切切口),當水注入到一定程度時,汲水竹筒失去平衡,向下傾斜,將水倒出,當竹筒像翹翹板一樣再次回到原來的位置時,其底部撞到下邊的石頭會發出清脆的聲音。這種結構巧妙的用水裝置,營造了頗具獨特雅韻的聲景。

逐鹿的起源

逐鹿的「鹿」是指鹿和野豬,原本是為了驅趕糟蹋莊稼的動物而設計製造出的聲音裝置,和稻草人的作用相同。據說,第一個將逐鹿用於園林中的是江戶時代初期(えどじだい)武將出身的漢詩詩人石川丈山(いしかわじょうざん),目前這個逐鹿裝置仍放置在其自己建造的晚年隱居地京都一乘寺(きょうといちじょうじ)的詩仙堂(しせんどう)內。

業餘木匠也能完成的逐鹿製作方法

逐鹿並不像竹籬構造複雜,可以用業餘木匠的心態輕鬆製作完成。大家可以參考下面的方法試著做一次。

1. 將竹子上部斜切

製作逐鹿所用的原竹是從接近竹子根部開始的三節左右,長度以60厘米為宜。下部依竹節處切斷,上部為方便注水斜切。斜切的方法是緊沿竹節邊以20°~30°的斜角先畫線做好標記,再用鋸子截斷,最後用小刀做輕微的調整。

2. 決定支點

接下來要設置竹筒活動支點處的軸,但在此之前應先決定支點的位置。支點的位置很重要,所以在決定前,先用手指的力量來控制竹筒,並向竹筒中加水到竹節處,水的重量使竹筒向下傾斜,將水倒出。如果當手指位於某一點時,竹筒中的水可以全部倒出,則在這裡做好標記。

3. 在支點處穿軸

在支點處,用錐子或鑽孔機鑽孔,將軸插入孔中。用長20厘米左右,直徑5~6厘米的金屬棒或竹打子做軸。重要的是保證軸與竹筒連接緊密,不能鬆動,所以應注意支點處的孔不要開得過大。

4. 組裝

最後進行組裝。先固定支撐逐鹿的兩根立柱(請參考前一頁圖示),既可以用原竹穿孔固定,也可以用兩根Y形樹枝來支撐軸。軸的高度應控制在地上15~20厘米。然後在竹筒底部下面放置響音石。

向竹筒中注水的竹笕製作方法相對簡單,在通節後的原竹裡穿PVC管或軟管,通過給水栓將水導入竹笕中。

從竹笕中流出的水量決定了逐鹿發聲的時間間隔。水量大時,連續發出的聲音會變得刺耳;相反,水量小時,發聲的時間間隔又過長。所以,重要的是在估算好讓人聽起來最舒服的時間間隔的基礎上再對水量進行調整。

What is 逐鹿?

「逐鹿」這一名稱產生的時間比想象中的要晚,大約在昭和中期(しょうわちゅうき),西芳寺(さいほうじ)中製作完成的逐鹿得此名。自此開始,「逐鹿」這一名稱得到了廣泛的普及。那麼,逐鹿的原名是什麼呢?

逐鹿原本被稱作「僧都(そうず)」或「添水(そえみず)」。所謂僧都,即僧侶級別中僅次於僧正(そうじょう)的僧位。據說此名的由來與活躍於平安時代(へいあんじだい)的高僧玄賓僧都(げんびんそうず)有關。玄賓僧都深得遷都至平安京(へいあんきょう)的桓武天皇(かんむてんのう)的信任,因此被授予了大僧都的僧位。但他婉言謝絕,輾轉於丹波(たんば)、備中(びっちゅう)的農村,每到秋天都會扮成農民幫忙收割。所以他想出了很多驅趕鳥類和野獸的裝置,深受農民愛戴。後來,著名園林建造師石川丈山(いしかわじょうざん)就根據這個故事,把原本用作保護農田的道具逐鹿置於園林中,並取名「僧都」,以表達對玄賓僧都的敬意。在詩仙堂的宣傳手冊中,有這樣的一段話:「丈山利用園中之水讓逐鹿發聲營造聲景,同時也可以驅趕破壞園林的鳥獸,將其作為晚年歸隱後孤寂生活的慰藉,這種曾被稱為『僧都』或『添水』的逐鹿一直留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