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
竹籬的設計和製作方法
竹子自古被用於日本人的生活中
自古以來,沒有哪一種植物像竹子一樣融入日本人的生活,竹筐、茶刷、花瓶、筷子、扇子、竹簾……人們以竹子為原材料,精心設計並製作了各種道具和工藝品。除此之外,房屋的籬笆和圍牆、保護隱私的屏風等也是用竹子製作。
竹子具有中空、有節、韌性強、壁薄、劈裂性能強、柔韌性強等特性,易於加工,經久耐用。竹籬是充分利用了竹子的特性和美觀性的一種籬笆牆。它不僅有分隔空間的實用性價值,同時也作為景物表現幽深的意境和營造優美的景色,是日本引以為豪的傳統技藝。
始於江戶時代(えどじだい)的竹籬造型多變
在《源氏物語(げんじものがたり)》和《枕草子(まくらのそうし)》等著作中,出現了「透垣(すいがき)」「立蔀(たてじとみ)」等詞語,並在當時的畫卷中被描繪出來。「透垣」「立蔀」可以說是籬笆牆的起源,從中我們可以知道從平安(へいあん)、鎌倉時代(かまくらじだい)起人們便開始製作竹籬一類的籬笆牆了。
從桃山時代(ももやまじだい)的茶庭出現後,竹籬的重要作用就被更加凸顯出來。竹籬絕不華美、恬靜質樸的風情是重視閒靜、孤寂的茶庭中必不可少的存在。所以,在江戶時代(えどじだい),隨著大大小小的園林在全國各地的興建,竹籬也得到了普及,並被設計成了各種樣式。
在江戶時代後期出版的園林秘籍《石組園生八重垣傳(いしぐみえんせいやえがきでん)》一書中,以圖解的形式介紹了近四十種竹籬的設計案例。其中不乏構思新穎的造型,我們可以從中了解當時所需的竹籬大小和其創意構思。
竹籬的基本結構
竹籬的基本結構為兩側立「親柱(おやばしら)」「留柱(とめばしら)」(樁),中間立「問柱(もんばしら)」(樁),根據竹籬的高度,橫向插入多根胴緣(どうえん)(橫條)構成竹籬的骨架(一些種類的竹籬會縱向插入橫條)。將竹子、竹穗或樹枝捆紮成束構成「組子(くみこ)」(橫柱)置於橫條上,如果置於的方向是縱向,則稱為「立子(たちこ)」(立柱),然後用押緣(おしえん)(壓邊)將「組子」或「立子」夾住固定,最後在竹籬的頂部放置玉緣(ぎょくえん)(簷蓬),兼做造景和防雨之用。根據竹籬的種類不同,有時可以省去橫條、壓邊和簷蓬。
竹籬的種類和豐富的組合方式
根據橫柱和立柱的材料和安裝方式的不同,竹籬可以有很多種分類。這裡且大致將其分為「透籬(すいがき)」「遮蔽籬(しゃへ いがき)」「編織籬(あみがき)」和「竹穗籬(たけほがき)」,下面為大家介紹每種竹籬中的典型案例。
透籬
組合成柵欄狀的竹籬,透過竹籬可以看到後面的景色。具有代表性的有:四目垣(よつめがき)(將原竹捆紮成柵欄狀的簡單方格籬)、金閣寺垣(きんかくじがき)(等距排列立柱,再用壓邊里外夾住固定的矮竹籬)、龍安寺垣(りょうあんじがき)(將橫柱按菱形組合而成的竹籬)、光悅寺垣(こうえつじがき)(把竹枝捆紮成束做成彎曲狀簷蓬,再將橫柱按菱形組合而成的竹籬)等。
遮蔽籬
完全遮擋外部視線,做遮蔽用的竹籬。主要有:建仁寺垣(けんにんじがき)(將立柱無縫隙排列而成的竹籬)、竹簾籬(たけすだれがき)(將橫柱無縫隙排列而成,融入了竹簾的構思)、鐵砲垣(てっぽうがき)(將多根原竹構成的一組立柱內外交錯編織而成的竹籬)等。
編織籬
將劈裂的竹子和細竹等編成橫柱或立柱製作而成的竹籬,如大津垣(おおつがき)、沼津(ぬまづ)(綱代)垣等。
竹穗籬
竹子的枝條部分稱作「竹穗」,用竹穗代替竹竿(相當於樹的枝幹部分)製成的竹籬稱為竹穗籬。從較粗的竹穗到柔軟的穗尖,根據竹穗的不同,可以將竹穗籬分為桂籬(かつらがき)、竹穗籬、蓑籬(みのがき)、松明籬(たいまつがき)等。另外,用矮樹枝代替竹穗編制而成的竹籬稱為「柴垣(しばがき)」。
除了上述的種類外,還有一種稱為「袖垣(そでがき)」(側籬)的竹籬。袖垣一般設在外廊邊的一端,是從建築物的牆柱和牆壁向庭院外延伸出去的袖狀竹籬。在光悅寺垣、建仁寺垣、鐵砲垣和松明垣等竹籬中都體現了「袖垣」這一元素。